社科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社科动态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资助的法学期刊工作座谈会纪要

发表时间:2012-11-27    作者:社会科学处

由《法制与社会发展》主编张文显教授倡议和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资助的法学期刊工作座谈会”,于2012年11月17日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

一、会议概况

参加会议的有《法学研究》、《中国法学》、《中外法学》、《法学家》、《法学》、《法制与社会发展》、《现代法学》等7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资助的法学期刊的主编或副主编和3名优秀作者。座谈会特邀首批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社会科学战线》和《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两家综合性学术期刊的主编和副主编。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派员参加并介绍情况。

与会的主编、副主编、优秀作者代表和编辑代表就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资助优秀学术期刊的重大意义、在新的起点上如何办好法学期刊、资助经费的使用与管理等重要事项展开热烈讨论。

二、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资助优秀学术期刊的重大意义

与会者高度评价国家重点资助优秀学术期刊的重大意义。

1、有助于推进法学期刊的创新发展和学术影响力的提升。国家社科基金的资助为办刊质量的提升提供了精神激励和物质保障,是真正办出国家级的名刊、大刊、特色刊的有力支撑,是中国学术话语走向国际的推助器。

2、有助于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期刊是传播作者思想、将个人劳动变为社会劳动的重要平台。具有良好办刊条件和健康办刊氛围的学术期刊,为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知识生产和交流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设施。

3、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传播和实践转化。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资助的学术期刊是马克思主义研究和传播的主阵地。在知识类、消遣类甚至低俗类刊物的冲击下,这一主阵地的出版发行受到很大影响,普遍面临经费短缺、难以为继的困境。国家社科基金的资助可谓“雪中送炭”、“及时雨”,为优秀学术期刊增添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将有力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传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4、有助于发现和培育新人新作,为学术发展扶植新生力量。具有充裕办刊条件的期刊将会有更从容的心态和能力去发掘和培养年轻作者,为其提供锻炼和成长的舞台。

三、在新的起点上如何办好法学期刊

座谈会围绕在新的起点上如何进一步办好法学期刊进行了集中讨论。

1、正确认识和对待学术前沿与政治方向的辩证关系。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资助的优秀期刊理应站在学术研究的最前沿,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壮阔事业,敏锐地捕捉和反映最新的、最具时代性和现实意义的理论命题、理论成果和理论动向,在正确的方向上引领理论创新、服务改革实践。各刊认为,十八大报告强调“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僵化封闭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老路”,“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对于法学研究而言,这意味着必须应对更深层、更具挑战性的实践问题,必须进行有价值的、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髓的理论创新,必须既要创新又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对于法学期刊而言,这就需要练就敏锐洞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准确甄别优秀创新成果和学术杂音的眼光与智慧。

2、精心打造特色期刊,形成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作为受到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资助的优秀期刊,肩负着涵养学术流派、促进理论研究繁荣发展的职责。期刊建设的成熟状态,应该是具有某种独特的气质、风格和倾向性,能够体现特定的理论范式、理论视角、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在办刊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受到资助的法学期刊更应注重打造自身的特色。总体来看,各刊已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对此展开了探索,例如《法学研究》和《中国法学》在国家战略高度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高质量关注与回应,《法学》借助月刊优势对热点问题的迅捷反应,《中外法学》和《法制与社会发展》侧重法理学和部门法哲学的研究等。但各刊都面临着如何把握好打造特色与保持开放性之间的平衡等问题,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摸索和探讨。

3、科学策划专题和设置特色栏目。各刊均认识到,法学期刊要引领理论创新和学术发展,就不能“守株待兔”,消极地等待作者投稿,必须积极能动地策划专题、设置特色栏目,主动向名家新秀约稿组稿,有意识地哺育和推动创新与争鸣。关于专题的策划和特色栏目的设置,各刊达成共识,认为选题和采稿应立足中国实践、具有中国问题意识和国际视野,应始终保持学术和理论前沿。

4、既要善待名家名作、又要扶持新人新作。名家名作体现学术研究的成熟程度和主流动向,是期刊引用率、转载率、学术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支撑。但期刊同时担负着发现和培育新人新秀的责任。学术新锐作为法学研究的后备军,往往具有更开阔的理论视野、更敏锐的感知能力、更前沿的知识储备、更锐利的创新勇气,多数还具有良好的外语功力。受到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资助的优秀法学期刊,都曾为各学科领军人物和中坚力量从新人成长为名家提供过重要的阵地。各刊均表示,应具备善于发现新人新秀的慧眼,在名家名作和新人新作之间做好平衡兼顾。

5、正确处理学术评价标准的公正性与稿件评审机制的完善问题。社会科学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的一项重大区别在于其评价标准的相对主观和不确定,这就导致了期刊采稿退稿的公正性问题。固然,期刊的风格、特色、学术倾向性会形成某种自然的筛选机制,但是不可否认,由于编辑人员自身的主观偏好、学术鉴别能力有限或者职业道德受到利益驱动的扭曲等原因而造成不公正拒稿退稿的情况也客观存在。因此,有必要完善稿件的评审机制。例如,应实行匿名评审、建立评审专库、一篇稿件两人或多人评审等。

6、认真处理好内稿与外稿的关系。法学期刊作为专业刊物绝大多数是由本单位出资承办的,因此为本单位师生发表论文提供便利就成为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也导致论文质量下降和人情稿现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之后,对本单位经费的依赖性有所缓解,这就有利于压缩内稿,扩大外稿。与会各期刊主编副主编都明确表示要深化法学期刊的开放性,进一步减少内稿,拓展稿源渠道,提高稿件质量,为此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育、发现、采组高质量稿件的机制,为国内外作者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局面。

7、大力培养优秀编辑队伍。办刊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辑队伍的素质和能力。编辑的学术品位和业务能力直接影响刊物的办刊水平和形象,建设优秀的编辑团队是保证期刊有活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从目前情况看,与引领理论创新和学术发展的办刊理念相比,编辑队伍的学术敏感性、学术鉴别力、学术规范性等专业素质还有待提高。各刊均强调,应在国家社科资助经费中拿出一部分用来培养和提高编辑队伍,加强编辑的理论素养、学术鉴赏力和编辑技能的培训,同时注重改善编辑待遇,激励编辑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8、处理好学术传播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关系。期刊学术功能和社会功能的良好发挥,要求其在作者的知识产权诉求、公众获取知识成果的便利诉求和知识传播平台打造者的利益回报诉求之间建立适宜的平衡机制。

与会者一致认为,这是一次很有必要且富有成果的会议,达到了沟通情况、交流经验、研究问题的目的,表示十八大开辟了中国法治和法学的新时代,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法学期刊将立即行动起来,组织法学家深入而系统地研究十八大的法治思想、法学理论和法治建设战略,产出一批高水平、原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为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