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社科动态

百年大计 教育为先

发表时间:2012-11-27    作者:社会科学处

教育是育人之本,人才是强国之本。国家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但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肩负着实现民族复兴的重任,承担着引领国家现代化的使命,推动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始终秉承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经费投入从2002年的330万元增加到2012年的3300万元,10年增长10倍,总投入12180万元;发表论文1万余篇,著作近1000部,研究报告近1000份。

促进教育改革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助推器,教育政策改革则是教育发展的助推器。一国教育政策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该国教育事业的成败,因而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的意义。

基于上述逻辑考量,10年间,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以事关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和前瞻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对策性、应用性研究,对于社会关心的重大问题提供重点经费支持。十六大以来,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共设立80余项重点课题,对科学发展观教育理论、创新人才培养、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金砖四国”教育发展与国家竞争力等众多重大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切实做到教育科研与国家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其中,很多课题如“我国重大教育政策转型问题研究”、“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一流大学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等项目所产出的成果,为国家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参考。

历史,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深厚传统与珍贵记忆,以史为鉴,方能走向未来。一个国家教育政策改革的成功,同样离不开教育史研究所提供的丰厚养料。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亲自主持完成的“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发展历史性成就和基本经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研究”等课题,全面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的重大历史事件,完整回顾了30年来中国教育改革进程,形成了《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重大理论成果》和《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重大历史事件》两项具有重要社会影响的成果;教育部何东昌同志领衔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历时15年,完成了总字数达1600万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2002),撰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专题史丛书”13部和两卷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为新中国教育史的深入研究奠定了扎实基础。而“十一五”期间开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发展模式和经验研究”,则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60年》这一最终成果,全书近60 万字,史料翔实可靠,持论客观平实,系统总结了中国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

创新教育理论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21世纪以来,信息化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给经济基础带来了一场深刻变迁,从而引发了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各个领域的急剧变动。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教育在新阶段将产生哪些新变化?该如何应对这些新变化?这亟须从理论高度作出科学回答。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裴娣娜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基础教育未来发展的新特征研究”,对以上问题进行了及时而准确的解答。该研究以经济变革和政治、社会、文化发展需求为突破口,探讨我国基础教育区域性推进和学校教育发展模式,提出了走“内涵发展、均衡发展、特色发展、生态发展”的自主创新之路,为国家在新形势新背景下探索新的教育模式提供了重要参考。而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周稽裘主持的“全面小康与基本现代化时期的教育现代化新发展研究”,借助生态学的方法,从供给生态、制度生态和文化生态多个维度对教育现代化新发展进行了探讨,为教育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创新贡献了新视角。

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转型的突破口,也是教育理论创新的一块重要阵地。令人欣慰的是,在国家社科基金的助推下,诸多专家学者以素质教育为切入点,在基础教育领域孜孜以求,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在多年持续研究与深入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新基础教育”、“情境教育”、“主体教育”、“新教育”等教育流派,成为基础教育转型的领军者和排头兵。

与基础教育一样,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也处在一个极其重要和关键的转型期,高等教育的发展急需新的理论、思路与战略。针对如此现实,清华大学原校长顾秉林主持的“一流大学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全球眼光回答了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中国大学需要达到哪些基本要求方能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国际上有哪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经验等重大问题,为我国建设国际一流大学的努力树立起了标杆。

当然,无论是创新基础教育还是改革高等教育,一个重要的落脚点是倡导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为此,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会长郝克明承担的“我国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研究”项目,分析了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重点研究了终身学习体系和学校教育发展与改革、中国社会转型时期重大结构性变化与培训和继续教育的供求、教育信息化发展与建立终身学习体系等问题,提出到2020 年建成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目标、任务与途径,对我国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理论参考价值,也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

推动教育公平

教育差距是社会差距的一个重要方面,教育的差距会严重制约其他方面的发展。为此,十六大以来,缩小教育差距、推动教育公平,促进农村地区、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成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之一。而这些同样也是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关注的焦点。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袁振国主持的“转型期中国教育重大政策案例研究”,运用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宏观分析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总结和反思当前教育的重大政策,指出应将缩小教育差距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予以重视,并提出了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立公共教育财政制度、建立激励民间资金投入机制等10项政策建议。该研究得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媒体的持续关注和深入报道,有力地推动了教育公平成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的步伐。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承担的“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趋势及对策”,分析了当前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呈现的5大新特征,并提出引导农民工随迁子女向中小城市合理有序流动,逐步减轻大城市负担;关注农民工随迁子女新生代教育问题,推动农民工随迁子女享受同等待遇;逐步打破户籍地域限制,推行农民工随迁子女异地中考和高考等5项政策建议。该课题研究成果被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要报》选用后,经全国社科规划办上报给有关中央领导同志,受到重视。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育学的长足发展,离不开国家社科基金的大力扶持,发展教育科研事业,经费投入是基础,人才队伍是关键。十六大以来,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积极推动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大项目资金投入;通过设立重大课题、重点课题等方式,为研究团队搭建平台;不断完善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招标答辩制度,重点审核课题负责人及团队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推动形成了学历、专业、年龄和职称等结构合理的研究团队;扶持青年人才成长,逐年增加对青年项目的资助比例,着力推动青年人才的成长、成才;培养科研后备力量,专项课题延伸领域不断扩大,新增了中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科学教育研究、中小学德育和校外教育研究、高中特色学校研究等,为基础教育一线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搭建了良好平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国家社科基金的精心浇灌、社会各界的共同呵护和专家学者的辛勤耕耘下,我们有理由期待,教育学必将能够茁壮成长为参天栋梁。(记者 狄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