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社科动态

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综述:走进世界史学舞台的中央

发表时间:2015-08-30    作者:

走进世界史学舞台的中央——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综述  

  “我们必须跨越边界来理解不同的文化、意识形态以及研究方法,并展开合作。当回顾本次大会的成果的时候,我们必须承认已经实现了这个目标。”国际历史学会主席玛丽亚塔·希耶塔拉在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闭幕式上作出如上表示。来自76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位史学家,7天会期,185场会议,中国向世界史学界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参与:积极对话与合作

  2015年,中国作为东道主,让素有“史学奥林匹克”之称的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第一次走进亚洲,来到中国,中国史学终于从世界史学的边缘走到了世界史学舞台的中央。中国的史学经历了从一个旁观者到参与者再到主持者的百年历程。

  为了成功申办此次大会,中国史学会做足了准备。中国历史学会会长张海鹏回忆起当时申办的场景时仍难掩激动。在投票过程中,大会首先宣布了8票的反对票,他就开始在心里打腹稿,考虑如果不能通过,就将起身严厉谴责“欧洲中心主义”的观念。但当听到主席宣布中国成功申办的时候,张海鹏悬着的心放了下来。谈到此次大会的成功举办,张海鹏显得异常兴奋:“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一百多年来首次在中国举办,这是一次开辟我们中国历史学研究里程碑的会议。这样的大会,对于促进中国历史学会和国际历史学会的交流合作,对推动中外历史学家的互相认识和了解都会有很大好处。”

  “这次大会所有会议当中,有超过1800名中国学者广泛参与了这次会议,中国学者担任主持的会议有16场,担当评委人数超过70人,论文涉及中国的超过了90篇,创造了历届大会之最。”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方辉告诉记者,这次会议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可以预见的是,下一届大会中国学者的参与度会大大增加。

  沟通:相互理解与包容

  在这次大会上,来自法国的历史学家罗伯特·弗兰克带来了他刚刚参与编纂完成的一本书《1937—1947:世界大战》。这本书通过全球40位作者的视野去看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得出二战是在亚洲开始的,时间跨度是1937年至1945年,比传统欧洲历史学界的观点提前了两年。
  “这是欧洲史学界打破欧洲中心论的一种尝试,将为历史学研究开辟新的视角和切入点。”罗伯特·弗兰克认为,在1945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建立联合国的时候,世界上包括美国总统就对中国在二战中所作出的贡献,中国的地位十分认可。

  “历史科学大会有一个好处,不同观点的冲撞交锋,然后推动历史学的前进。”中国社科院陶文钊教授说,史学家之间也有分歧,也有不同的看法,这个分歧和看法可以推动不同意见的交流。我们要从外国人的历史了解它的实际情况,来理解它的政治体制,理解它的法律架构,理解这个国家所发生的一切。

  山东大学教授王育济说,多年来,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从欧洲走向欧美,再走向大洋洲,现在走向亚洲,这不仅是地域扩大的过程,更是多元文明交融的过程。

  展望: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角色

  如果说全球视野是认识中国的空间坐标,历史的视角就是认识中国的时间坐标。

  “国际史学会一直在聚焦全球化研究,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就是其中之一,我觉得这是个很有趣的话题。”国际历史学会主席玛丽亚塔·希耶塔拉说,有那么多不同国家的历史学者,从他们的角度如何看待中国,我觉得也是很好的视角,所以我觉得在中国举办这样一届国际史学会是非常重要的。

  在张海鹏看来,这次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对于中国历史学一定会起到推动作用,国际历史科学的题目“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历史化的情绪”“历史学的数字化转向”这些题目,今后也可能还会在历史科学大会上体现。

  “五年一次的盛会,将历史学家共同体展现在世界面前,让全人类都有机会了解历史学的进展,讨论各种历史问题,促进学术交流,推动学术发展,对我们国家来说,也是彰显软实力的大好机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景德祥如是评价。(来源:光明日报)